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34岁“剩女”相亲角10多次受羞辱 她这样“反抗”

2019-02-05 来源:企鹅号

催婚、相亲——单身男女过年回家,逃不开的话题。

很多长辈对子女的婚姻大事,比年轻人自己更着急。

2018年3月,一条报道了艺术家郭盈光,她的摄影作品《顺从的幸福》取材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通过在现场拍摄照片、为自己征婚的行为艺术,探讨中国式“被相亲”、“被结婚”现象,引起巨大的反响。

一条视频播出后,许多男性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她,他们都问了同一个问题:“那个人是你吗?”

艺术家于是延续了创作,用来自社交软件的碎片式信息加入自己的想象,试图拼凑这些陌生男人的形象。

通过一系列“相亲”主题的作品,郭盈光解决了她对“剩女”标签的焦虑,也慢慢理解两代人不同的婚姻观。

新的一年,她忙着在欧洲准备个展,将持续关注女性主题,但不局限于此。

她用亲身体验,向同龄的单身女性传达:30岁还没结婚,不算太晚,别被年龄绑架幸福,勇敢去实现自我吧。

自述:郭盈光 编辑:王微辣

不顺从的幸福

这个作品,是我伦敦艺术大学的毕业创作,围绕剩女、相亲这个社会现象展开。

一开始没想过作品最后怎么呈现,我更多是好奇,相亲公园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在两年里去了10多次相亲公园,带着相机拍了一些照片。

后来越做越深,我就做了一个行为艺术:举着自己的征婚广告为自己相亲。

我第一次去人民公园是2015年的夏天,觉得挺震撼的。

公园里到处都是人,路边摆满了雨伞,上面挂着相亲广告。这里就像个人才市场,家长为孩子写的相亲广告,感觉就像是一个个人,在被展览、被挑选,看好了就交换信息。

这个人民公园我查过,是全国有名的相亲公园,在上海存在有10年了。家长之间都很熟悉,因为他们每个星期都会来,算是他们一个消遣的地方吧。

很多被相亲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去给他们相亲。

相亲广告上,写着家长认为“稳定”的信息,一般就是年纪、月薪、工作。

男生每个月的工资肯定要写,很重要的就是是否有独立住房,有车;女生首先要写年龄,我也看到他们会写一些很符合社会对女性的预设标准的,比如皮肤白皙、长相佳、身材姣好、会做饭、很随和。

我抓拍了一些相亲公园的场景,和家长的肖像。

等我回家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摆在墙上、地上自己看,我才发现,照片中那些替子女去相亲的父母的脸特别焦虑,没有一个看起来是开心的。

他们到底为什么不开心?我大概就有一些问题产生了。

这是我当时给自己写的一份相亲广告,上面写了一些我认为可以评价我、我自己也很骄傲的信息。拿着这张纸,我就去人民公园为自己征婚,用摄像机记录家长的真实反应。

我今年34岁,还没结婚,已经到了所谓剩女的年纪,但是我有很多观念和相亲公园的家长不一样。当时去,心态就是对着干,故意没有写年龄。

我往那一站,围了一大堆人过来。所有叔叔阿姨第一句话:你怎么没写年龄?你几几年的?一听说我的年纪,他们的反应都是,这么大,你这个情况麻烦了……

有一个阿姨,问完我多大之后说“勇气可嘉”,然后转头就走了。

他们也会当我不存在,以我为一个例子,展开讨论。

比如来自一位大叔对我年龄的叹息:

“这就来晚了。早3年,都排好长的队。”

一位老阿姨对我高学历的捉急:

“你看她读到硕士,没什么用。女孩子不要读太多书,读个大专、本科就蛮好的。嫁出去,嫁完生个小孩,也挺稳定的,多好。读了好多书,把自己都耽误了,现在很难配,相当难配!”

还有个爷叔把我形容为:

“在这里,男的就是银行卡,你有钱,你就可以买房子,所以女的就是房产。你看她,长得还行,又没结过婚,这个房型还可以。但是她年纪大了,所以她这个房子在郊区。”

朋友因此给我起了个外号:

“最美郊区房”。


这个行为艺术做了几个星期,每次大概一个多小时。这感觉有点给自己找罪受,还挺受刺激的。

第一次站了5分钟,我就不行了,必须找个地方静一静。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这些叔叔阿姨的反应,还是超出我的预期,有种“你完了,我替你感到惋惜”的感觉。

所有人都针对我的年纪去问,其他信息,他们并不是特别关心。

我就觉得,凭什么?我在婚姻市场上,已经贬值到这种程度了吗?

相亲公园,其实是一个恬静的地方,有一些绿植、荷花池,还挺美的;同时又有很现实的一部分,比如焦虑的家长。

我把这两种摄影结合,做了一本手工书。相亲主题的照片藏在风景照片后面,系上红绳,隐喻被安排的婚姻关系。读者在拉扯红绳的时候,才会看到写实的相亲照片,感受到一种忧虑的情绪。

我还做了一组抽象的纸张摄影,描述被相亲、被安排婚姻的这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用纸的一些物理状态,比如撕裂、折痕,表达一种细微的疼痛。它们可能受伤面积不大,但依然让人有一种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

做完这组作品,我其实心态变化挺大的。

一开始,我不喜欢“剩女”这个词,更多是一种对抗。那些家长在说我的时候,我觉得多多少少对我是一种不尊重。后来因为我老去,我发现,从他们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关心的态度。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会觉得这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着急。

我就在想:他们过得好吗?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子女结婚之后,他们就能摆脱这种焦虑吗?

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我选择出国读书的年龄刚好30岁。曾经有个交往了很久的男朋友,以为会结婚,结果分手了。当时觉得完蛋了,自信心很受打击,也感受到了年龄上的焦虑。我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后来就有了这组作品,在不同国家展出,得到了很多共鸣,我挺开心的。

我还是挺相信缘分的,也不反对婚姻,但它不是女性在规定年纪内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结婚这事急不来。

现在我也没人催婚了,他们可能担心,催完之后,我回头就做进作品里。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