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孩子是主子大人是奴仆,这样的家庭有多可怕?

2018-05-14 来源:八点家教课

前几天和朋友外出就餐时,目睹这样一幕:邻桌坐着一家人:两位老人家,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看起来很和谐的家庭组合。只是,孩子似乎在闹脾气。

几个大人轮番上阵软哄他:

“宝宝,我们吃这个好不好?”
“啊,不要啊,那咱们换一个。”
“看会动画片?”
“乖,我们一会儿去再去买玩具啊。”

突然不知道哪里触了小孩子的“逆鳞”,他一边嘴里喊着“不要”,一边扑在旁边奶奶身上,开始拳打脚踢。

孩子奶奶并没有躲闪,甚至还挺配合孩子。

这时,孩子的妈妈开始生气了,大声喊着孩子名字制止,“XX,不要打人!”
孩子奶奶赶忙替孩子解释,

“没事没事,奶奶没事。”
“小孩子嘛,又打不疼的。”
“打两下就打两下吧,孩子正不高兴呢。”
然而,奶奶的维护并没换来孩子的感恩。

“啪!”孩子竟然在老人脸上甩了一巴掌,声音响亮。

瞬间,整个餐馆仿佛被按了静止键,那几秒钟全无声息。
再然后四下里浮现咋舌声,甚至有人指点着说“熊孩子”。
我也有点被惊到:老人家该多难堪、多伤心啊!

然而,孩子奶奶的做法又一次让我惊讶了。
孩子奶奶笑着拿起哭闹孩子的手,做势假装往自己脸上扇,“没事没事,乖孙子,不哭不哭啊。”

老人家银发满头、笑容尴尬又讨好。

无意中围观到全程的我,看不下去了。

明明是养孩子,怎么成了伺候“主子”?

难怪周国平曾感慨,“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因为要做“孩子的奴仆、下属”(或者是孩子的主子、上司)。

很多父母将自己家孩子称为“小主”,自称是“孩奴”,戏谑自嘲之外,却也反映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父母和孩子的位置是不平等的。

在时下中国很多的家庭“金字塔”里,塔尖上的是孩子,中间的是父母,而最底下任劳任怨付出的则是祖辈。

孩子成为一个家里的“王者”,家里所有大人都成为“奴仆”,围着孩子转。

围着孩子这一个“中心”,大人最容易陷进去的两个“点”就是:

无边界宠溺/纵容: 对孩子百依百顺,以至于每天都要看“小主”脸色过日子,一不顺心了就大哭大闹;有时候高兴了,家里也翻天覆地……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里这种情况更甚,甚至老人家要“倒孝顺”孩子——即:祖辈去卑微地讨好孙辈,就像前文提到的奶奶甚至任孩子打骂,都不躲避,不制止。

无底线付出 : 任孩子予取予求,大人没有边界、没有底线的付出自己的一切:有的父母孤注一掷砸学区房,有的父母感慨“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有的父母自己紧衣缩食,孩子却奢侈品满身……

而这种无底线的付出,甚至没有“有效期”,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

这样子养育下,小孩子最容易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我是最重要的。”
“一切都是我说了算。”
“所有人都得围着我转。”
“别人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但其实,这样的家庭既悲哀,又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在家里“称王称霸”长大的孩子,最容易一面对真实世界就犯怂。

因为再没有人去包容、讨好、迁就他,又一直顺风顺水成长着,一遇到点打击,最容易怀疑自己,从此灰心丧气,被深深的自卑所包裹。

《欢乐颂》里邱莹莹虽然出身普通家庭,但是却被父母从小溺爱着。

她跟父母说说生活艰难,父母立刻打钱过来;
失业立马给家里诉苦,爸爸便连夜赶去安慰、打气,塞钱给她……

于是,她最擅长的就是诉苦、博同情,一有问题就抓瞎,最常挂在口边的就是:“关关我怎么办”“樊姐我怎么办”“可是我忍不住”……

她在恋爱关系里过度自卑。因为不是处女,应勤和她分手了。她想得是,“我是不是没有资格让别人爱我啊”?她得出的结论,这是自己的错,于是“好心”劝安迪要把第一次留给能和自己结婚生子,过一辈子的男人。

连闺蜜曲筱绡为她打抱不平,都不领情,因为她还幻想着挽回。

自卑让她在亲密关系里,一退再退。

其实,“邱莹莹”的例子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了。很多事情自己真的交过“学费”后,自己还能成长起来。

更多的倍受宠爱长大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独立做准备。一旦脱离家庭温室的小王国后,他们“几乎注定要遭遇失败”,人生的伤口也只能自己舔舐、包扎。
最容易养出“白眼狼”

当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看来是理所当然时,最容易被孩子的自私“反噬”,也就是养出俗话说的“白眼狼”。

还记得那位被18岁留学的女儿骗光300万的父亲吗?

被拉黑后,他只能在网络倾诉,“把她宠大了,就把我憋开了,这样的女儿太让我寒心了。”
他说,“孩子的事,追根溯源,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女儿太过溺爱”。

原来这位柴先生虽然出身贫寒,自己“平日吃饭米粒掉到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掉”,却高中时就每月给女儿2000元生活费。

女儿想要什么了,“把我直接扭到高档消费场合,不买就拉着脸,几天不理”。
正是这一步步妥协,让女儿变成了“极度自私的人”,最后寒的是自己心,“就当没生这个女儿”吧。

最终,这位父亲还是删除了所有微博,在账号“一个失业父亲等待女儿归”里,只剩下孤零零两三条微博,没有后续报道,不知道他如今是否等到了女儿的回归?

失财,让人心酸; 而网络上各种孩子一不顺心殴打双亲的新闻,更让人心寒。

10岁左右小男孩,因为妈妈阻止他玩手机,飞踹亲妈五脚;

12岁男孩弄坏物品,被妈妈教育时竟动手掐其脖子;
已经有孩子的女子向环卫工母亲要钱失败,竟然恼羞成怒暴力对待母亲;

一名中年男子向一位坐在椅子上的白发老人的头部打去,被殴打的老人九十岁,是他的母亲……

最极端的案例是,有的父母付出是失去生命。

多年前,上海“机场弑母案”因为母亲拒绝出留学费用,孩子将尖刀刺向母亲;
前年,也有大学生以残忍手段弑母,然后以母名借款百万……

父母过度、无止境付出,只会给孩子一个错觉,“我可以无限索取”,当有一天不能被满足时,或许就是见诸报端的人伦悲剧。

甚至会危害到社会

被没边界宠大的孩子,习惯了唯我独尊,很难去同理心别人。

@三倍氢二氧一发过一个帖子,亲戚家4年级的孩子,猛推自己嫂子,原因竟然是, “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在这个孩子的认知里,“我”的想法是最要紧的,他不会去想别人是否会受伤、难过。
这个孩子推到孕妇未遂,似乎谁也没有受到实质伤害。如果这种“恶作剧”衍化,扩大呢?如果这个孩子一直得不到教训,就这样被护着长大呢?

也许就会成长为一个罪犯,危害社会,害人害己……

“熊孩子”俨然成了社会一害,人人喊打

就前几天,四川的一个7岁小孩乘公交车时,3次去踢、去挑衅旁边的成年男子,

最后反被过肩摔后,猛踹头部3脚。

孩子不对,大人处理也挺过激,但也有不少人叫好的,认为“父母不教育,就会被社会教育”。

但又有哪个孩子是生下来便“熊”呢?

多数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教养方式走歪了。

无论什么需求都被满足、一直被溺爱环绕的孩子不懂得责任,也不知道轻重。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为何,在哪儿。

告别无原则宠溺,孩子需要从小建立界限。

孩子需要知道尺度和底下在哪里,需要知道何为自己
可以做的事(责任)不可以做的事(规则)
教孩子树立边界感,TA才能明白,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才能区分出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既不允许别人入侵自己的边界,也不去侵犯别人。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过,“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在孩子6岁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就如同文首小男孩打人的情景,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

生气打人,侵犯别人是不被允许的;

被人攻击,进行闪避、自我保护也是必须的。

这是行为的界限。

当然,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下,共情和积极暂停则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文首小男孩的父母能在孩子“被激惹”之前,带着孩子先去安静的呆会,或许不会出现像后来那样拳打脚踢、乃至扇脸的难堪场面。

而在生活的日常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比如和孩子一起玩一玩“冷静游戏”,则是比较长效的做法。

拒绝无底线付出,做父母而不是奴仆。

我们经常说,“看见孩子”,这很重要很重要。但在看见孩子之前,亲爱的父母们,我们看到自己了吗?

是的,养育孩子的路上肯定是需要牺牲和平衡的。可是,也不必卑微到委曲求全,甚至丢掉自己。

“为孩子而活”,是悲哀的。

就像陶虹就说过:“我不会为孩子而活。无论我们再爱孩子,她也是个客人,如果我把自己的将来都给她,以后她反而会看不起我。而且她得多坚强才能承受这样沉重的爱的压力呀?”

教养之前,先尊重好自己。做父母,而不是做奴仆。这也是给孩子的正向示范。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