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如果你特别有钱,会比现在的生活好多少?

2017-08-27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自己变得很有钱,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并不庸俗,因为金钱是很明确的存在和分野,我们谈论阶层,谈论焦虑,谈论消费……这些议题归根结底,无一不是从金钱生发出来。它经常折射着人们对更轻松更舒适生活的向往,而在当今,又往往体现着人对一种所谓社会精英生活的想象。当我们给这一最朴素的想象以一个时间的纵深,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有钱人”的想象和态度在不断地变化,在此背后,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观、精英观的演进。

今天这篇文章,以文学作为一个观察的切口,通过述说几百年来不同文学作品中对金钱生活的想象与塑造,体会其背后社会环境与观念的某种变化——从接近仇视,到带有省思,再到相对平心静气地思考怎样在财富的世界建立好的生活。对于虽然未必(……)有钱但身处于资本和消费时代的我们,也是不无趣味和启发的阅读。

撰文 | 宫子

现在,许多畅销书中塑造的有钱人让我们感到肤浅,他们每天徘徊在众多奢侈品和情爱纠缠中。然而,在我们对这类弥漫着拜金气息的作品表示轻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类取消了叙事深度的作品,或许正是当下某类社会心理的投射?

就像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品,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有钱阶层形象,价值观也从最初一味地批判讽刺,发展到后来的欲望认同;从“吸血鬼与守财奴”的敌对心态再到“纸醉金迷”的人生幻灭,这些都不仅意味着作家个人的创作视角,而同时象征着社会对金钱及相关行为的态度。

那么,这些形象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如果说,能从巴尔扎克中看到憎恨金钱的资本扩张时期,从杰克·伦敦中看到迷狂的“淘金热社会”,那么时至今日,现代作品里的形象又向我们预示着什么?

当有钱人被塑造为吝啬鬼

巴尔扎克,以及那一代的现实主义者的笔下塑造了大量的吝啬鬼。如果说,在这之前,金钱只是作为教育意味而出现的象征,如希腊神话中弥达斯国王点金的故事,以及莎士比亚借雅典的泰门而发出的控诉,“宝贵的金子!这个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那么到了巴尔扎克这里,金钱则开始与“有钱人”的形象结合,他所批判的对象从形而上的“腐蚀道德的金钱欲望”转移到了现实中“拥有金钱的资本者”身上。

这和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有很大关系,那是一个万物都被金钱化的时代,即使拥有金钱的富翁本身没那么冷漠,具有社会道德,然而当时的经济模式本身极为冷漠,生活处处都被金钱量化。一个鲜明的例子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定过家规,规定“请某个人的太太过来陪他下棋,每小时要付一先令”这样的条例。

在这方面,后现代作家已经先行一步,把“有钱人”的定义从古典式的“拥有金币的人”转向了现代的“在消费和符号中确认自己有钱的人”。埃里克·帕克那无法挣脱的处境也仿佛我们自己——假如没有消费符号存在,没有消费快感以及通过货币价值区分的等级,那我们的品味、优越感,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将从何而来?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