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一键禁玩”不治本 引导孩子玩游戏是技术活

2017-05-10 来源:北京晚报

如今,不少孩子爱玩电子游戏,特别是对手机游戏着迷。如何进行干预,很多家长都头疼。日前,一个协助家长帮助孩子培养健康游戏习惯的“神器”上线,宣称只要家长绑定孩子的微信和QQ,就可以“一键禁玩”,引发舆论热议。

比如有人认为,靠软件“禁玩”终归治标不治本。那么,孩子为何喜欢玩手机游戏?面对孩子玩游戏,家长究竟该不该管、怎样管才更好呢?

家长群像

朋友圈求助、软硬兼施、轻易满足但又惶恐

和儿子进行了几个月的“拉锯战”后,张睿终于爆发,在朋友圈发了一封“求助信”。她担心因为手机游戏而引发的母子矛盾,继续恶化下去。

张睿在“求助信”中说,自己快要被“儿子各种讲条件玩手机逼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张睿并不反对孩子玩游戏,“只是要适度”。可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儿子来说,哪有那么容易——从去年开始,玩手机游戏,已成为滋生母子矛盾的焦点。

据了解,此前儿子尚能履行“母子约定”,每天玩一定时间手机就上交。可从去年起,儿子开始出现故意拖延玩手机时间、找借口玩游戏、自己偷偷拿手机玩游戏等情况。甚至,连洗澡、睡觉、周末出门去看姥姥都要先讲条件,“让我玩会儿游戏就去”,成了儿子的口头禅,矛盾也常常因此而起。“实在没辙了,才想到朋友圈求助,想看看其他家长是怎么处理的。”

与张睿的无助不同,苏茹芸对8岁的女儿玩手机游戏,有一套“软硬兼施”的办法,“只是效果始终不好”。

苏茹云所谓的“软硬兼施”,是和丈夫一起来实施的。自己负责“软”的一面,丈夫则负责“硬”的一面。一旦女儿玩手机游戏“听话”,比如玩了10分钟就上交,明天就可以继续玩游戏;如果出现拖延时间、赖着不交手机等情况,就该由丈夫出面“吼”了。“一开始,吼一吼还挺管用的,现在有时候吼她半天都没反应,难道接下来该‘棍棒教育’了?”苏茹云反问道。

上述两位小朋友被“管着”,身为家里独生子的豆豆却被“惯着”。在豆豆爸爸看来,宝贝豆豆才刚上一年级,还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年龄上看也正是满足他好奇心、开发孩子智力的时候。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豆豆想玩手机游戏,自己都会无条件满足他。只是,这种轻易满足孩子游戏诉求的状态,让豆豆的妈妈心生担忧:“年纪这么小,他爸爸惯着,以后真像网上说的上了瘾、不爱学习了可咋办?不说以后,现在有时候睡觉前都要玩手机……”

孩子心理

“好玩刺激”、“闯关后很开心”、“同学都在玩”

“哎呀,差一点就冲到终点了!”“叔叔,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在玩一款赛车类游戏“冲关”失败后,豆豆放下手机,抬头问道。在他的认知里,这款游戏有多种“很厉害”的小汽车可以选,他和手机里的其他汽车要比赛谁先跑到终点。“太好玩、太刺激了,你看我还可以撞它(手机自动控制的汽车)”,“我开车比我爸爸还快,他很容易就出车祸了……”

正在读三年级的航航,透露自己喜欢好几个手机游戏。其中,一款街头格斗类的游戏最让他着迷。进入游戏后,航航将化身为一个“战士”,“战士”本身会有一种特定的力量和一种特殊的“超能力”。每完成一关后,航航的特定力量和“超能力”就会有所增加。要想闯关成功,进入难度更大的下一关,航航必须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击败所有“敌人”。谈到玩这款游戏的感受,航航笑称自己“闯关很厉害,每次把‘敌人’消灭干净后,都会感到很开心”。

马上就要升初中的赖爽,曾因玩手机游戏时偷偷花钱买“装备”,被爸爸狠狠“教育”了一顿。自那以后,赖爽不敢再花一分钱买“装备”,但“免费的游戏还是可以玩玩的”。在赖爽看来,玩手机游戏是课余难得的放松时间。同时,自己爱玩手机游戏不是因为对游戏有依赖,只是“同学都在玩,有时候也就跟着玩一下,不然人家下课聊什么我都插不上嘴”。赖爽列举了几款目前在同学中很流行的手机游戏,其中,有一款游戏“班里男孩子几乎都会玩”。不仅如此,有时候放学走出校门后,几个男生会相约在某个地点,聚在一起“过几把手瘾”,然后再各自回家。

专家支招

■宗春山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要区分游戏和电游,孩子沉迷电游不止因为“瘾”

把游戏和电子游戏搁在一起谈,会模糊游戏本身的意义。其实,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不管是远古还是现在,儿童都是通过游戏来学会规则、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到了今天,当我们远古、传统的游戏不在时,我们更多需要学校教育这种形式。但这种教育孩子不喜欢,因为不好玩。先有趣再有用,是游戏本身无法取代的一个特点。此外,游戏还有一种功能,如弗洛伊德所说,游戏是释放人的挫折的一种重要宣泄手段。

电子游戏的确有某些传统游戏的功能,比如有合作,有输赢,也能宣泄。但它和自然、和真实的人是隔绝的。青少年为什么容易电子游戏成瘾?其一,电子游戏使屏幕后的人更自由自在,容易释放很多东西。其二,人在成长中会有三个“我”。一个是物理的我;一个是社会的我;还有一个是精神的自我——精神世界里跟自我的一种交流。对最后一个“我”的认识,是青少年自我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能力,而这时候恰恰接触到了虚拟的互联网,它迎合了孩子在这一段时间自我精神体系的建立,更多地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进行自我对话。这是孩子容易电子游戏“上瘾”的原因。

但是,孩子爱玩电游,不止因为有瘾。我们要客观看待游戏本身的作用和价值。不管怎么样,电子游戏也是一种游戏,传统游戏断档的功能在电子游戏中都有宣泄和补偿。现在孩子们喜欢玩电子游戏,恰恰是因为我们当前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好玩。孩子们需要好玩,需要趣味,电子游戏的出现,弥补了学校学习的单调乏味。

家长干预需注重细节和技巧,倡导家校共育

儿童的控制力有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大脑里有一个“司令官”叫作前额叶,它教人控制自己。平均来说,女孩的前额叶19岁长成,男孩是25岁,一个人真正形成良好的控制力得到25周岁以后。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个生长发育规律,只能对孩子简单说教,结果事倍功半。

当孩子做不到自律时,外部环境就要给他约束力。根本在于有原则,也就是定规则。家长把手机给孩子时,条件和规则就应定下。另外,很多家长并非不定规则,而是不执行。规则既要制定,也需要奖惩制度去执行。一旦触碰了边界就要受罚,这也是一种社会教育。

此外,教育也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要有一定弹性和人情味儿。不能在孩子玩得投入时,戛然而止。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了解清楚后,在孩子玩游戏时,要及时给他预警和提醒。甚至,家长可以和孩子用文字“约法三章”。家长要真做,不能光吓唬,很多家长觉得不忍心,结果沦为溺爱。这些细节很重要,决定成败都在细节。

学校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因为孩子对学校有一定忌惮。这就是要达到我们倡导的家校共育。学校可以对此开展教育引导。比如,由老师带着孩子公开讨论手机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要玩游戏,玩到什么程度……又比如,可以引导孩子用手机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总之,学校的教育不能只盯着课本,要把社会上对孩子们有影响的事物,纳入教学讨论的范围内,这才是真正负责的教育态度。

最后一点,在孩子们眼中,没有什么有钱没钱的父母,只有有时间没时间陪伴的父母。花时间和精力陪伴他,是孩子成长的需要。除了允许孩子适当地玩电子游戏之外,家长也需规划家庭生活,平时怎么度过,周末怎么玩,都要有所计划。养孩子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很可怕的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