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图:触目惊心 一个与地震共生的国家

2016-04-23 来源:凤凰网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俗话所说的四件最可怕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老爹”,地震居首。仅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日本造成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地震就高达10次,其中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就不但分别造成了10万人和6400人死亡,更进而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图为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一名女性灾民在震后现场。

在地球的表面下有很多层厚度大约为70公里的地壳构造板块。这些板块每年移动几厘米。但是当板块的形变足够大的时候,会有一股力量试图纠正这些形变,于是导致了板块突然地移动。图为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一名女性灾民在震后现场。

地震是板块突然移动产生震动的结果。最频繁发生地震的地方就是两个或多个板块的交汇处。日本成为地震多发地的原因是日本地表下方有好几个板块在这里交汇。图为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现场,当日震级达到7.9,后又分别发生规模7.3与7.2的余震,这三次地震合计持续5分钟以上。

关东大地震对东京、横滨这两个日本大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受灾范围广及整个关东地方。关东大地震的破坏力相当惊人,距离震中超过60千米的93公吨重的镰仓大佛塑像震移。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估计大约介于100,000至142,000人(包括大约40,000人失踪,被推定均已死亡)之间。直到2005年9月为止,总共有105,000人证实死于关东大地震。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6/04/6_2056205103_4.jpg

图为1946年12月20日,日本南海道大地震现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缘,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1000多次。20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

日本群岛地质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稳定性。首先是因为日本群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与地震。图为1964年,日本新潟市地震现场。

图为1993年7月12日,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现场引发火灾。地震震级估计高达7.8级。震源附近的奥尻岛发生火灾及海啸,造成230人死亡或失踪。

地震最终造成死亡201人、失踪29人、负伤者323人。房屋全毁601栋、半毁408栋、部分损毁5490栋、烧毁192栋、海水倒灌455栋。地震发生后2-3分钟内,第1波海啸抵达奥尻岛西部。5-7分钟后,海啸抵达藻内地区水力发电所。北海道本土侧茂津多岬付近于地震発生后约5分遭到海啸侵袭。第2波海啸于第1波海啸抵达10分钟后侵袭奥尻岛西部。这次地震之后,为了海啸预报迅速化,设置地震观测网。

1995年1月17日,一场里氏7.3级地震袭击日本中部大阪和神户地区,造成超过6400人死亡、数万人受伤和大约1000亿美元损失。这是日本战后50年历史上造成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震,史称阪神大地震。由于神户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人口密集(当时人口约105万人),地震又在清晨发生,因此造成相当多伤亡。官方统计有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的有32万人。神户周围有相当多交通要道都通过隧道或高架桥,在地震时隧道受损严重,影响了搜救速度。

阪神大地震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早晨5时46分。阪神大地震是一个直接发生在现代化大都市下方的大地震,震源又浅,即为所谓的“都市直下型地震”。它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城市建筑、构筑物的大量倒塌毁坏和人员伤亡,并进一步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城市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造成城市功能的丧失或瘫痪,生产、金融、商业等活动的停滞引起灾害的连锁放大反应。地震共造成6434人死亡,10683人重伤。图为神户倒塌的立交桥。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矩震级9.0。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24.4千米。并引发最高40.5米的海啸。此次地震是日本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引起的海啸也是最为严重的。图为地震现场,仙台一处书店中惊恐的人。

图为3•11日本大地震地震现场一片废墟。

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强烈地震,到21日已过去了一个星期。熊本县和大分县随后地震活动一直十分活跃,到目前为止,震度为1(日本标准)以上的地震已超过760次。图为地震现场。

在一场灾难中,地震直接导致的损失只占一部分,还有相当多地损失是由于次生灾害导致的。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一般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会引起海啸。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图为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一名记者在报道时被海啸卷走,后来他抓住一根绳子逃生了。

图为3•11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瞬间。

地震的另一个主要的次生灾害就是滑坡、泥石流。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图为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塌方。

图为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日本群岛地质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稳定性,这让日本人很有危机意识,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回比较注重质量。同时由于日本房屋多为木质较轻材料,所以相对稳固,即使发生大地震也不会出现大面积房屋整体垮塌。图为3•11地震后的海啸,很多房屋被整体冲走,但是仍保持着完整地结构没有被肢解。

日本的地震救援做的也是相当好。图为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日本自卫队参与救灾。同时,日本的灾后自救也非常有序。日本有3000多个市、区、町、村,他们的自主防灾组织率大约为60%,多数家庭加入其中。日本最重要的防灾组织是“消防团”,各地都有类似“民兵联防”组织的消防体系和财政拨款,消防团的成员都是由精干的青壮年出任。他们经常训练,形成了地区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用来防灾避难的场所。许多居民社区,还会经常发布各区政府指导居民进行日常防灾训练与防灾活动的通知和安排。

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在学校和工作场所,紧急疏散演习每年要进行好几次。一些家庭准备有一个方便背包,背包内装着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存必须品,比如饮用水和干粮。图为安倍晋三参与学生防灾演练。

日本媒体经常发表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谈话提示民众:日本随时可能发生强烈地震。警钟长鸣使日本民众对地震灾害不懈怠。图为日本防灾演练现场。

对于地震发生,尽管日本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但监测地震是多方投入、不惜成本。位于筑波科技城的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是隶属文部科学省的国立科研机构。该研究所共设立的监测网包括三级2000多个点。其一是有感地震监测网,在全日本有1000个点。其二是包括能测微小地震在内的24小时监测网,共有1000多个点,基本是20至25公里有一处。其三是强震监测网,主要用于分析和监测地震发生的原因,这个监测网在因特网上设有网页。图为日本防灾演练现场。

日本城市公园的特点是整体数量多、单个面积小,人们可以就近紧急避难。日本城市在建设公园立项时,就考虑到地震时作为避难场所。如果是数日或长期的室内场所,受灾民众就去附近学校、市民会馆或体育馆等。避难人群必须考虑分散安置,过分集中将导致局部环境卫生条件下降,容易引发疾病。在日本,学校被看作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灾害发生时的疏散地。图为日本防灾演练现场。

日本作为岛国,多发地震。所以,日本人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生存,自然造就岛国心态:坚韧不拔、思维直板,但又具有扩张性;由于岛内资源匮乏,人人都有危机意识。在有危机感的同时,日本人常备“防灾物资”在家中。防灾物资包括:手电式收音机、战备服、饮用水、战备饼干、备用医药品等,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筑物都设有“非常口”(中文意为“紧急出口”),国民脑子里绷着“防御非常事(灾难)发生”这根弦,时刻做好避难的准备,以防不测。图为当地时间2016年4月14日,日本东京南部的熊本,当地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悼念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遇难者。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