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经历家庭悲剧依然乐观 18岁华裔女生获写作大奖

2014-04-11 文章来源: 世界日报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写作是我最亲密、也是最喜爱的倾诉方式,它承载着我所有的喜怒哀愁,永远陪伴着我,不会离我而去。”当2014年纽约时报奖学金十名得主日前揭晓的那刻,亚洲研究双文高中12年级学生李思佳,为跻身得主之列感到既惊又喜,“以为他们把名字弄错了”。

这个福建移民家庭之女虽然才18岁,但她亲身的经历和承担的责任,远远超过这个年纪。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她的个人资产,让她一路走来感受、沉淀、勇敢、坚强,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虽然是在纽约出生,但李思佳从小就被送回中国生活,六岁左右才又回美。因为全家都做餐馆,她和弟弟不得不跟家人辗转各州。几进几出纽约的经历,让她对这个如今终能称之为“家”的地方,既有依恋,但又不敢过于依恋。“我当时读的是双文学校,就在樱桃街。熊周玲玲校长对我很好,至今我都对她予以我的关心感激不尽。可惜没多久,爸妈在威斯康星州开了餐馆,我和弟弟就离开了纽约、到那里生活。”

鲜少团聚、却也终于团聚了的一家四口,本想在他乡迎接新的生活,但这种“新”的生活,未免来得太悲情、太残酷。

“妈妈去世的那年我刚九岁。回来美国的时候我已经六岁了,真正和妈妈朝夕相处还是到了威斯康辛之后,想想也就半年的时间。我对她,没有太多记忆。”李思佳用尽量平静的语气,勇敢地推开惨剧发生那天的门。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妈妈往常总会来接我们放学回家,可那一天等了好久她都没有出现,老师打电话给爸妈也一直打不通。晚上我和弟弟终于回到了家,开门就看到了那样的一幕……”李思佳没有继续下去,短暂的沉默,遮盖起多少永久的触目惊心。“爸妈当时雇了一个厨师,那个厨师自从来工作后就常和妈妈有争吵。后来爸妈炒了他的鱿鱼,他那天回来,是报仇。”

没了妈妈的李思佳和弟弟又回到了纽约,由伯父伯母代为照顾至今。虽然是亲戚,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觉得我们是他们的负担,是局外人”。寄人篱下的生活本就委屈,偏逢弟弟因受到妈妈去世等事情的刺激一直麻烦不断,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也不爱和别人交流。她不得不扛起弟弟监护人的重任,弟弟学校开家长会,由她去参加。随时准备处理弟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肩膀仍然稚嫩的她从没叫过苦,“我理解弟弟,我要让他知道我是可以听他倾诉的人。”也正是因为家庭的突变,纸和笔成了她的倾诉对象,在日记里她可以让所有的喜怒哀乐倾泻而出,尽情释放,缓解压力。短则五分钟的寥寥数句,长则一个多小时的洋洋洒洒,她记录、思考、感悟。

2013年夏天,李思佳从全国数百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暑期新闻研习班(Princeton University Summer Journalism Program)的一员。该项目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十天免费的新闻从业训练,这让她第一次有了接受专业新闻训练的机会。后来她在老师的鼓励下又申请了纽约时报奖学金,凭借杰出的文笔引得评审在她的材料旁备注“很吃惊写得这么好”。

荣拥奖学金得主头衔后,她不仅可以在今年夏天到纽约时报带薪实习六周,还能在整个大学期间享受纽约时报提供的辅导。至于以后是否能到纽约时报正式工作,她脸上的笑意代表了一切,“他们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想来纽约时报,说一声就好。”

常怀新闻理想的李思佳说,新闻自由是把美国和其它任何国家区别开来的关键。“为什么大家都想来美国,而不是去别的国家,这都是因为媒体的力量,我愿意为此尽己之力。”身在美国、根在中国,她尤其喜欢跨文化的新闻报导,希望通过自己中美背景的结合,向更多人讲述他们可能看不到的故事。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